top of page

脊柱側彎不用怕!物理治療師教你如何透過運動停止惡化與提升生活品質




許多人一聽到「脊柱側彎」,腦中可能立刻浮現「骨頭歪掉」、「不能搬重」、「運動會有危險」等擔憂。特別是對於喜歡健身、跑步或參與其他運動的朋友來說,脊柱側彎是否意味著必須放棄這些愛好?或者,坊間流傳的拉筋方法真的有效嗎?今天,我們將根據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觀點,帶您深入了解脊柱側彎,並探討如何透過正確的運動方法來管理這個狀況,而非只是消極地避免活動。


什麼是脊柱側彎?它普遍嗎?


首先,我們要理解脊柱側彎(Scoliosis)的醫學定義是什麼。根據來源提到的黃金標準,脊柱側彎的界定主要是在X光片上測量一個稱為「Cobb's angle」(柯布角)的角度。如果脊骨中彎曲最大的一節,其角度超過10度,就被定義為脊柱側彎。值得注意的是,X光本身的誤差率約為五度,這意味著10度的定義實際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。十度以上不代表一定會有痛,十度以下也不代表不痛。為什麼是十度呢?這通常是基於統計和管理便利性而定下的界線。


此外,脊柱側彎並不只是單純的向側面彎曲。雖然醫學上習慣稱為「脊柱側彎」,但實際上,有側彎就一定伴隨著旋轉。所以,更精確地說,脊柱側彎其實是「脊柱側轉彎」,骨頭主要有側向彎曲就一定會有旋轉。所有脊柱側彎都是側向彎曲和旋轉加在一起的結果。側彎的形狀可以是S形或C形。


大部分的脊柱側彎屬於「原發性」(idiopathic)。原發性意味著找不到明確的原因,不是因為腫瘤壓迫或交通意外等有目共睹的理由造成。在醫學上,目前原發性側彎被認為是「還沒解」或「不能解」的。


那麼,脊柱側彎普遍嗎?來源指出,脊柱側彎其實是蠻普遍的。人們通常在兩個時期發現自己有側彎:一是因為腰痛去照X光,醫生告知後才發現,而且可能與過去的X光片對比發現角度增加了;二是在應徵工作時,進行健康檢查(特別是檢查肺結核的X光)而被告知有側彎。此外,隨著年紀增加,脊柱側彎的比例其實是越來越高的。即使年輕時沒有側彎的人,到老年也可能有輕微側彎。地心引力不會疲累,每天都在增加身體的負重,這使得側彎的角度通常會隨著時間慢慢增加。


關於脊柱側彎與運動的常見迷思


既然脊柱側彎這麼普遍,許多人自然會擔心運動是否會讓情況惡化。來源對此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澄清:


1.做大重量訓練(如深蹲、硬舉)會讓脊柱側彎更嚴重嗎?

許多還沒開始運動的朋友會擔心這個問題。來源的物理治療師認為應該要做健身,但需要特別留意。對於有脊柱側彎的朋友來說,由於身體原本的形狀可能已經是「散」的,需要比一般人更高的意識(awareness)去照顧好自己的身體。進行高重量訓練時,需要非常穩定的身體中線,而脊柱側彎本身就影響了脊柱的穩定性。這並不是說不能做,而是需要更高的肌肉力量和穩定度來應付負重。如果沒有能力維持脊骨的延伸感和腹內壓的力量,強大的壓力壓下來時,脊柱可能會按照原本彎曲的軌跡增加彎曲。因此,如果你要舉很重,核心能力需要處理得非常好。


2.拉筋能改善脊柱側彎嗎?

這是另一個普遍的疑問。然而,來源指出,在研究上並不是說拉筋會改善脊柱側彎。原因在於,脊柱側彎發生在脊骨的特定節段,而我們一般的拉筋動作很難控制到只伸展特定的節段。最諷刺的是,如果脊骨有兩節特別緊,做伸展時鬆的地方會鬆多一點,但最緊的兩節肯定不會鬆開,緊的地方會繼續緊。所以,傳統的伸展只會把本身鬆的地方拉得更長,力量無法有效地到達最緊繃、最側彎的地方。


運動在脊柱側彎管理中的真正角色:創造空間而非拉直


既然拉筋無法有效針對最緊繃的側彎節段,且某些運動需要更多準備,那麼運動對於脊柱側彎的朋友來說,意義何在呢?來源強調,運動的目標並不是要把脊柱拉直。連世界級運動員如波爾特(Usain Bolt)都有脊柱側彎且無法「治癒」,但他依然能取得金牌。這說明,有脊柱側彎不代表你需要把腰拉直,你一樣可以做到大部分想做的事情。


運動對於脊柱側彎的真正目標是:

•提升功能性 (Improve Function)。

•提升呼吸能力 (Improve Breathing)。

•提升核心穩定 (Improve Core Stability)。

•創造活動空間 (Create Space)。


脊柱側彎伴隨的旋轉會影響身體的多個層面。想像人體的橫切面像樹幹的年輪,最中間是脊骨,向外依序有肌肉層、內臟層、皮膚。如果脊骨發生旋轉,理論上會將周圍的層層圓圈都跟著一起轉。如果沒有方法改善,所有東西會從內部一起扭轉出來,甚至可能導致肚臍或皮膚外觀的歪斜或凹陷。


因此,運動的重點在於找到旋轉最多的層次,然後透過運動去打開(撐開)那些被捲入的圓圈,創造活動空間。這不是暴力地扭直,而是讓身體在活動時,特別是側向或旋轉動作時,有足夠的空間可以進行。如果身體因側彎而變得緊繃,甚至連深呼吸都可能感覺到一邊膨脹多一點、一邊少一點。在這種狀態下進行運動,如果沒有足夠的腹內壓來穩定,身體可能會按照旋轉模式由骨頭到皮膚層層扭轉。


運動管理的關鍵原則與方法

來源提到,目前市面上有多種針對脊柱側彎的運動方法,但普遍有幾個共通點,都強調功能性、呼吸和核心穩定。


例如,來源提到的 DNS (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) 體系,就有專門針對脊柱側彎的課程。他們的方法與傳統拉筋不同。傳統拉筋無法控制伸展哪個節段,且力量難以到達最緊繃處。而 DNS 的方法,例如可能讓人呈四點跪姿,刻意調整骨盆和肋骨的位置使其與側彎方向相反,但不是拉到極限。在這個稍微調整的位置上,利用腹內壓的力量來提示身體,將「放鬆」的部分拉向中線。


這種方法不是將關節拉到最盡,而是在有腹內壓製造穩定基礎的情況下,感受到肌肉的拉扯。透過這種方式,嘗試在穩定的基礎下,把最緊繃的地方打開,創造活動空間。


哪些運動需要留意?哪些相對安全?


•需要特別留意的運動:

◦非常強或重的負重運動: 如深蹲、硬舉。這類運動會產生強大壓力,如果核心穩定和脊骨延伸能力不足,側彎可能惡化。


◦球拍類或單邊旋轉運動: 例如網球、羽球、高爾夫、投擲運動。這些運動需要身體進行單邊旋轉。如果身體的旋轉方向與側彎不配合,可能導致一邊順暢、一邊卡住。當身體無法順利轉動時,力量可能會過多地集中在手臂或其他地方,增加發炎或受傷的風險。需要配合自己的側彎模式,思考骨架是否準備好應付這類運動。


•相對不那麼需要擔心的運動:

◦跑步: 相對來說,跑步需要顧慮的東西較少。跑步本身有一定的「卸力機制」。即使側彎導致骨盆輕微歪斜,感覺一隻腳長、一隻腳短,跑步時擺臂的功能本身就有助於平衡身體前進。更重要的是,跑步作為一種類型的「帶氧運動」(Cardio),對於改善呼吸和肋骨架的活動度非常有幫助。脊柱側彎(特別是牽涉到胸椎的側彎)會影響肋骨的擴張。跑步時的喘氣和深呼吸,能幫助伸展肋骨架,這對於都市人普遍緊繃的胸椎區域非常有益。來源甚至分享了一個寒背、長期口呼吸的學生,透過定期跑山後,姿勢改善、腰痛減少,連鼻塞和口呼吸問題都有所舒緩的例子。這顯示帶氧運動能促進橫膈膜向下移動,帶動內臟活動,改善核心喚醒,進而影響全身,讓身體「自己生自己救」。


運動管理需要多久?如何進行?

運動管理脊柱側彎的效果多久能看到?這取決於個人是否有症狀以及目標是什麼。如果有疼痛,痛有沒有減少就是很好的參考指標。如果沒有症狀,則可以透過活動度測試來評估進步。

對於運動的頻率和強度,來源建議:


•極高要求的運動員(如波爾特) 可能需要非常密集的訓練,甚至一天兩次。

•一般大眾 如果目標是增肌減脂、開心運動,或只是想維持基本功能和健康,則不需要每天高強度訓練。


•建議將運動變成一種習慣,就像刷牙一樣每天進行。每天進行一些簡單的動作,即使只有五至十分鐘也可以,這有助於維持基本功能,避免側彎惡化導致的後果。


•初期的運動學習可能需要有專業人士(如治療師或教練)在旁指導。特別是對於比較複雜、能有效針對側彎核心問題的動作,有人看著能避免做錯。家裡的功課則可以設計得簡單直接,降低犯錯機會,雖然效果可能不如診所或健身室的複雜訓練。


•頭兩三次的訓練間隔不宜過疏。身體需要一定的連貫性來學習和吸收正確的運動模式。一旦身體學會了如何「擺正位置」,或者學會了如何進行基礎保健,之後的回診頻率就可以降低,甚至學會後自行在家練習即可,除非有其他特別需求。


結論:積極管理,提升生活品質


總結來說,脊柱側彎是一個涉及側向彎曲和旋轉的常見骨骼結構問題。它會影響身體的穩定性、呼吸功能和內臟位置。雖然拉筋無法有效矯正側彎,且某些高強度或單邊運動需要更謹慎,但這不代表有側彎就不能運動。


相反地,透過正確且有規劃的運動,專注於改善功能性、提升呼吸能力和核心穩定,並學習如何「創造活動空間」,有脊柱側彎的朋友可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狀況。運動的目標不是「拉直」脊椎,而是讓身體更穩定、活動度更好,進而減少疼痛、提升運動表現,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。


將簡單的針對性運動融入日常習慣,並在學習複雜動作時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或教練的指導,是積極管理脊柱側彎、避免惡化並充分享受運動樂趣的關鍵。如果您對自己的脊柱側彎狀況或適合的運動有任何疑問,建議諮詢專業的物理治療師,為您量身打造最適合的運動計畫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Copyright by SPACE HONG KONG

bottom of page